大腸癌 Colon Cancer
腸癌又稱大腸癌或結腸癌,是香港癌病的第二殺手,每年有超過千人死於此症,而 新症數目每年均超過二千宗,患者的平均年齡在50歲以上,當中尤以男性居多,預防及早期發現是控制及治療腸癌的關鍵,腸癌如能及早治療,治癒率及五年存活率都很高。腸癌是腸內生長的癌細胞。腸癌是由生長於腸內壁細小的瘜肉所形成。這些瘜肉起初是無害的,但數年後,有部份的瘜肉產生病變,形成癌細胞。
症狀
- 早期:血便或無明顯症狀。
- 中期:裏急後重(即大便成後仍想再大解)、大便有黏液(因腫瘤有分沁物)、大便習慣改變(特別頻密或持續便秘)、體重下降。
- 晚期:可摸到腹部腫塊及淋巴腺腫大、腹痛。
大腸癌的成因仍然是未知之數,這方面的研究仍全力在進行。根據統計,大腸癌和我們的飲食習慣有關,高動物性脂肪、高蛋白質和低纖維的飲食習慣有可能增加患腸癌的危險。
高危人士
- 高齡:年紀愈大患上此病機會愈高,尤以
50歲以上為甚。
- 高脂飲食:高脂肪低纖維的飲食習慣是患上大腸癌的主因。
- 家族病歷:如直系親屬曾患直腸癌、息肉群症或腺癌(如肺、
腸、胃、卵巢、甲狀腺或乳癌),其家屬患上此症的機會較普通人高。
- 個人病歷:過去曾患直腸癌、腸道腺癌、大腸瘜肉、潰瘍性大
腸炎、乳癌或甲狀腺癌者,患上此症的機會較普通人高。
預防方法
- 健康飲食:由於腸癌與長期進食高脂肪食物有關,因此應減少進食高脂肪食物及多進食高纖維食物;纖維有助吸收腸內水份,使糞便體積增大,刺激腸內壁的蠕動,方便排泄,從而縮短致癌物質留在腸內的時間 ,令患上腸癌的機會減少。
- 養成健康排便習慣:保持每天排便能夠縮短致癌物質留在腸內的時間,令患上腸癌的機會減少。
- 定期身體檢查:由於腸癌形成的時間較長,定期身體檢查可預防腸癌的形成,故建議50歲以上人士每年進行潛血檢查及每5年接受一次大腸內窺鏡檢查。而個人或家族病歷導致增加患腸癌機會的人士,則應於40歲後每5年接受一次大腸內窺鏡檢查。
|
|
檢查方法
- 大便潛血檢查
大腸直腸癌所引起的潰瘍常會因排泄糞便的刺激而流血,若連續三次潛血檢查均是陰性反應,大約八成以上沒有問題,若呈陽性反應則需接受進一步檢查。
- 抽血檢查-癌胚抗原CEA
血液中的CEA,又稱癌胚抗原,是從大腸癌細胞分離出來的,它在血中的濃度會隨著大腸癌的發展而升高。
- 「鋇」劑灌腸X光造影檢查
「鋇」是一種X光不能穿透的物質,醫生將「鋇」劑經肛門灌入腸內,透過照腹部X光,如腸內有異常息肉或腫瘤,便可從x光中見到。
- 大腸內窺鏡檢查
大腸內窺鏡檢查以柔軟的光導纖維內窺鏡,可觀察整個結腸,並可取得活組織作病理化驗,由於患者需要麻醉及於檢查後接受觀察,故檢查會安排在 內窺鏡房內進行。檢查過程一般需要大約15分鐘至30分鐘。
篩檢方法 |
優點 |
缺點及限制 |
大便潛血檢查 Stool Occult Blood |
- 檢測出隱藏在大便中血液的檢驗,用來降低大腸直腸癌的死亡率。
- 檢體採集容易,無侵入性之危險。
- 在家即可進行採樣。
- 臨床試驗證明有效。
- 不需腸道準備。
- 無腸道穿孔或感染之危險。
- 費用便宜。
|
- 可能產生偽陽性反應。
- 可能會錯過息肉及某些癌症。
- 必須每年做一次。(每五年若搭配“乙狀結腸鏡檢法”,效果會更好)
- 當檢查結果異常時,需再進一步檢查, 如大腸鏡檢查。
|
「鋇」劑灌腸X光造影檢查 |
- 可以看到整個大腸。
- 無需麻醉。
- 相當安全。
- 每五年做一次。
|
- 可能會錯過小息肉和癌症。
- 需要完整的腸道清潔。
- 可能產生偽陽性反應。
- 當檢查結果異常時,需再進一步檢查,如大腸鏡檢查。
|
大腸內窺鏡檢查 Colonoscopy |
- 檢查者可目視直腸及整個大腸。
- 可做切片檢查及切除息肉
- 每十年做一次。
- 亦可診斷其他疾病。
|
- 可能需要麻醉。
- 需要完整的腸道清潔。
- 有機會引致腸破損或感染的可能性
|
資料來源﹕
1)Cancer Fund Association 癌症基金會
2)American Cancer Society 美國癌症協會
3)Smart Patient Website 醫管局智友站
以上資料只供參考,並不能視作醫療意見或作為任何診斷用途。
|